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综合新闻 >> 正文

北航-理论所彭桓武论坛第三十七讲开讲:著名理论物理学家Emiko Hiyama教授主讲《从少体问题角度研究轻超核结构》

[发表时间]:2025-05-07

2025年4月29日,由国际著名理论物理学家Emiko Hiyama教授主讲的“北航-理论所彭桓武论坛第三十七讲”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柏彦大厦学术交流厅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从少体问题角度研究轻超核结构”(Structure of light hypernuclei from view point of few-body problem)为主题,深入探讨了超核物理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吸引了各位师生及科研工作者积极参与。

Hiyama教授的演讲聚焦于高斯展开法(Gaussian Expansion Method, GEM)在轻Λ、Ξ超核研究中的前沿探索及其多体核物理应用。她系统梳理了GEM作为少体核系统核心工具的理论突破与实验验证:通过高精度变分计算,GEM与不同理论模型对四核子束缚态达成一致,成功解析了轻Λ超核的能谱与结合能,其理论预测与实验数据的高度吻合印证了该方法在少体问题中的普适性与可靠性。在超子-核子(YN)相互作用领域,她重点剖析了ΛN-ΣN耦合对电荷对称性破缺的微观机制影响,基于Λ4He 与 Λ4H的基态及激发态能量差异揭示耦合效应对超核结构的决定性作用,并指出当前亟需依托J-PARC等平台的超子-核子散射实验及丰中子区超核数据,以突破现有相互作用模型的不确定性。针对多奇异强子体系,她阐释了双Λ超核与Ξ超核作为探索超子-超子相互作用的独特价值:通过四体模型成功预言ΛΛ10Be的自旋宇称及能级结构,结合对 Ξ7H 束缚态的预测,为无超子-超子散射数据的现状开辟理论驱动的实验验证路径。最后,她强调多体计算技术与新型实验观测的协同创新是破解超核多体关联、约束奇异相互作用的关键,凸显理论建模与高亮度奇异束流装置联动的未来潜力。

主讲人简介

Emiko Hiyama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专长于少体核系统与超核物理研究。她毕业于九州大学,曾任职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及东北大学,现任东北大学教授兼RIKEN研究组主任。Hiyama教授在高斯展开法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显著推动了超核及奇特强子系统的研究。她长期担任《Physical Review C》和《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A》编委,并荣获多项重要奖项,包括西宫汤川纪念奖(2006)、猿桥奖(2013)及日本文部科学大臣表彰(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