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正高级职称 >> 正文

王赤

[发表时间]:2024-09-13

● 研究方向

日球太阳风结构和行星际扰动(CME及激波)的传播和演变的数值模拟和数据分析

● 个人简介

【教育经历】

199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本科毕业

199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中心硕士学位

1998年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0年至今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

【社会兼职】

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担任 “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工程总指挥,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二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负责人、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中方首席科学家。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工程副总指挥,探月工程嫦娥四号工程副总师,嫦娥四号、五号和 “天问一号”有效载荷负责人,探月工程四期首席科学家,国际月球科研站中欧、中俄科学专家组组长以及太阳系边际探测任务科学论证专家组组长。SMILE卫星计划中方首席科学家,国际空间研究协会(COSPAR)执委。美国NASA行星际探险计划VOYAGER宇宙飞船空间等离子体探测数据分析和理论模型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科研成果】

建立了新的外日球层多元太阳风模型,提出了确定太阳风在外日球空间减速的新方法,给出了星际介质中性原子密度,为美国新一代日球边界层探测器IBEX任务仿真提供了关键参数。揭示了外日球空间太阳风的物理特征,研究成果“太阳风在外日球空间的减速”成为不争事实,被美国空间物理战略规划委员会列为外日球空间六大研究成果之一。揭示了日冕物质抛射事件从太阳到外日球空间的传播规律,理论预言了日球层顶对太阳风扰动的响应过程及不稳定性的新现象,并被观测数据证实, 被列为美国行星际探索计划的重大研究成果,被收集在美国宇航局为纪念旅行者飞船发射运行25周年的光盘上。合作建立了三维全球磁层磁流体力学模式,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拥有能自洽描述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系统数值能力的国家之一,发现了地球磁层对行星际扰动的负反应的新现象,揭示了其物理本质,在地球磁层中小尺度物理现象的数值模拟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太阳风对地球和太阳系空间环境影响领域做出系列原创性成果,发表SCI论文约300篇。